在台灣各地,有許多的地名與濕地扯上一點關係,如:高雄的「凹仔底」、「內惟埤」、台南的「鯤鯓」…等等;而我們所仰賴的主食─米飯、香甜的茭白筍、調味用的食鹽、活跳跳的生猛海鮮…等,全都是濕地內所產出的;在南洋地區,住民更是利用紅樹林枝條作為柴火使用,可見得其實濕地早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因此,「水」、「土壤」及「水生生物」,可以說是構成濕地的三大要素。而各國對於濕地的定義雖有不同的解釋與定義,但大致都脫離不了上述的三項要素;濕地的總生產量,是一般良田的兩倍半到四倍,因此濕地環境所創造出的有形與無形價值,往往超出我們所想像的。濕地的主要功能可分為:自然保育及社會經濟等二個層面來探討,如以下表格所列出的功能。由此可看出濕地對於整體人類生存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內容摘自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01 中都濕地公園
高雄愛河的水質隨著都市發展,工業和民生污水排入愛河中,讓愛河的水質惡化,為了恢復愛河生態的多樣自然景觀,近來市府很積極打造中都區,因為附近都是一些矮舊工廠或房屋,多次協調終於完成拆遷作業,而於2011年終於完工,開放讓大眾免費參觀。
佔地12.6公頃的「中都濕地公園」,是高雄市政府重大工程建設之一。她位於交通流量大、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在高度開發的環境中,高雄市政府試圖還原超過半世紀以前的老高雄河海濕地紅樹林自然生態,同時保存高雄的產業歷史軌跡,並將周邊學校預定地納入整體考量,自然與人文的共生、共存,在這裡得到最好的平衡。
「中都濕地公園」更是區域整體價值提升的開端,藉由此工程,困擾周邊市民40年之久的環境問題得以徹底解決,並串聯愛河上、下游水岸綠地網絡,以及綿密的高雄濕地生態廊道,配合周邊新開闢的30米園道以及中都願景橋,區域發展榮景指日可待,也為曾於2010年入選「全球百大生態城 市」的高雄,創造更高的城市與生活價值!
02 洲仔濕地公園
「洲仔濕地公園」位於高雄市左營區蓮池潭畔洲仔路間,原是一片水田窪地,多年前在此有眾多「水雉」聚集,然而因都市開發,而遷徙至臺南的官田一帶,為了使美麗的水雉重返高雄,臺灣溼地保護聯盟等團體推動「水雉返鄉計劃」,向市府爭取還原土地原貌而設立濕地公園,獲得高市府工務局認同,以生態工法共同打造出一座濕地公園,以回歸都市荒野和生態棲地,建構一座具有菱角、蓮花、水雉、小水鴨等浮葉植物與動物共生共存的淡水埤塘生態體系。(本文摘自台灣交通部觀光局)
03 援中港濕地公園
援中港濕地類型以沿海養殖漁塭和潮溝的紅樹林為主。整個濕地區域面積廣達二百多公頃,區域內人口密度低,加上鄰近海軍軍港,管制嚴密,不受干擾,因而鳥類種類繁多,是台灣西部海岸河口溪重要濕地之一。
由於大部分濕地已為海軍徵收,於未來闢建成「二代艦軍港」,故在高雄市政府努力爭取之下,約有三十公頃之面積作為高雄市營造河口生物多樣性棲地環境之濕地公園。
援中港濕地公園定位:為「補償性」溼地生態棲地復育,其目標著重於復育紅樹林,強調原生樹種的使用,兼具防洪淨水、景觀遊憩、生態教育等功能。(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
04 半屏湖濕地公園
高雄地區之壽山、半屏山、駱駝山,均屬石灰岩地質,過去因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曾是國內重要的石灰礦區,經長期採礦挖掘的結果,原有自然生態遭嚴重破壞。壽山於民國81年終止採礦,駱駝山與半屏山也分別於84年、86年終止礦權,隨後進行礦區植生綠化。半屏山之復育,西北麓由高雄市政府設置自然公園,東南麓除護坡植生綠化外,亦由水泥業者開挖滯洪沉砂池,目的在確保水土安全。半屏湖溼地的定位:“在不影響防洪前提下,推動半屏山沉砂池作為生態復育之人工湖泊「半屏湖」,將可結合廢棄礦區植生復舊的理念,並串聯壽山、龜山、蓮池潭、金獅湖、援中港、美術館內惟埤、本館埤等,成為北高雄綠色廊道,提供周邊生態庇護場域。廣達二十公頃帶狀溼地, 加上廣大的綠林面積,半屏山渴望將復育層次從植物、昆蟲、兩棲、爬蟲和鳥類,提升到野兔、梅花鹿、山羌等哺乳類, 讓高雄市成為豐富生物復育的友善城市。(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
05 鳥松濕地公園
鳥松濕地公園,面積約3公頃,位於高雄市鳥松區(澄清湖、正修科技大學及高雄長庚醫院之間)。2000年9月24日啟用,是台灣第一座以人工溼地為主題的公園。以自然生態教學為主,觀光遊憩為輔的公園。紀錄了93種鳥類、250種以上的昆蟲及340種以上的植物,是個戶外教學及自然觀察的好場所。
鳥松濕地原是台灣自來水公司澄清湖淨水廠的沈沙地,由於淨水廠提升設備之後不再需要沈沙地,後來經地方團體支持,推翻了原先自來水公司想要改建成污泥脫水廠的計畫。在1999年6月開始動工,於2000年6月完工,2000年9月24日啟用。